欧洲现在的内外处境还是比较困难的,对内经济乏力、政治生态恶化◇▲、难民问题突出,社会矛盾和结构性问题也在增加◇,各国政府和欧盟机构的行动力都受到了影响□○。对外,欧美关系发生了重大逆转,对俄罗斯关系持续不断恶化☆▲,与中国的摩擦矛盾也在增加□。欧洲需要反思自己●◇▲,需要重新定位自己和自己的利益▷▷,重新找到符合自己利益发展需要的政策和战略。
如果欧洲确实要推动“战略自主□”,那可能还需要很多年,不可能一蹴而就,中欧关系也就面临一个转型期○。由于文化不同,欧盟和美国之间的调整可能比欧盟与中国之间的调整跟容易。首先☆○▷,中欧之间存在很多现实的问题。中欧之间缺乏信任,比如乌克兰危机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,现在欧洲很多人仍然相信中国是站在俄罗斯背后的。经贸领域,中欧之间存在贸易冲突,经贸协定的谈判也存在问题▲,原本贸易摩擦可以通过世贸组织来解决◇,但世贸组织现在的运行也不是很顺畅◁●。
周弘▷:特朗普2.0时代□,中欧关系正迎来●●“机遇之窗☆▷”,在中国与欧洲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欧都应该重新调整政策▲◇◇,特别是在欧洲☆。
中国愿意看到一个稳定发展和繁荣的欧洲,乐见一个团结强大和战略自主的欧洲。建交50周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●○,回顾一下50年来中欧哪些做得好,现在有什么样的问题,而不是抛弃相互尊重、求同存异、合作共赢的经验●▲。中欧的共同利益大于分歧,需要的是更多团结,不是分裂,更多合作不是脱钩断链☆▲,甚至对抗,最重要的是要承认中欧是伙伴,不是对手,合作是共赢,不是风险▷▲●,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风险。
今年是中国与欧盟建交50周年。自6月30日起,中央政治局委员▷▷、外交部长王毅王毅外长先后在布鲁塞尔▲○、柏林●☆、巴黎与欧盟三大机构及德法高层进行密集会晤□。7月2日☆▲●,王毅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时表示,国际形势越是严峻复杂◁▼●,中欧就越需要加强团结协作▲▲□,坚定做动荡世界的稳定力量。中方愿同欧方加强沟通协调◇◇□,筹备好新一次领导人会晤,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注入新内涵、开辟新前景。
50年来◁▼,中国对欧洲的政策始终是稳定的☆▼,长期的▼,可以预期的。但欧洲对中国的认知和定位不断地变化▷◇。近年来,一些欧盟成员国日益把中国定位为“竞争者◁☆▷”,强调中欧竞争和对抗的势头并没有减弱。
戴伟恩:挪威是非常务实的民族□,因此挪威看待世界也采用务实的方式▲◇○。挪中有很多利益交汇点,我们在寻求共同利益。
嘉宾们表示○●○,中欧之间当前存在非常多的不确定性▷◁,需要通过更多方式重建互信,并抓住当前的时机推动双方务实合作☆▷。值得一提的是,中方嘉宾普遍强调中国始终视欧洲为伙伴,认为欧洲应提升战略自主▷▲□,中欧关系不应受第三方力量影响;欧方嘉宾在认可中欧在多领域存在合作空间的同时▷●,也提及了中欧在经贸、地缘政治▲◁、规则制定等领域的摩擦,特别是涉及稀土、电动汽车等问题。
斯特法诺维奇:欧中关系极其重要,而且影响全球▼◁。在有些领域,比如说环保领域○☆●,欧中双方可以相互补充▼◁▼,从而有利于全人类的发展▼●,在其他领域▷●,比如说贸易、投资▼、技术转让和全球治理等领域●◁,都需要欧中更紧密的合作,才能充分地利用好欧洲和中国最全面的潜力。欧洲主要是由发达国家构成的☆▲◁,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○▷,我们可以共同提供发展当中的经验,分享技术和专长,从而推动发展中国家的治理。虽然欧中对待其他领域的政策上可能有不同,但从长期来看,欧中如果能够强强联手、加强合作的话,肯定会对所有各方都有好处◁。
我们应该更好地理解中欧关系,理解中欧关系的多个层面。对欧盟而言▼▷□,我们持续通过现实主义的视角看待中国,需要有一个更好的方式、更好的战略,更好地了解整个复杂的中国。
最后,中欧要合理看待彼此的缺点和优点,要相互尊重,要有耐心、有建设性地沟通,要务实、稳步地合作,特别是要把◇▲“系统性对手□”这个定义改成一个更正确的定义,改变这种有敌意的说法◇▼。在全球治理层面,中欧要坚持法治和多边主义,否则机会就很容易溜走●●,导致未来出现更多不确定性▼▲▼、发生更多冲突▷□。
从务实层面,我们要实现经济关系的再平衡▷▼◁,举个例子○,现在欧洲有1058个对华市场准入的悬而未决的问题▼,这非常有挑战▼◁□。中欧关系中,对话非常重要,相互理解非常重要☆。从意大利的角度来说,意大利也重视与中国对话▼◁▲,重视与中国的文化还有人文交流,这对未来非常重要▲▷□。
中欧在很多领域上都有共同利益,我们都支持捍卫多边主义和有关国际机构,比如世贸组织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;在气候变化等问题上◇▲,中欧立场比欧美立场更接近,这是中欧在战略层面合作的重要领域之一;中欧都希望推动非洲等地区的发展□▼◁,这也是双方的共同利益点▼●○,还有一些其他领域,中欧都可以展开合作。
安博思▲:欧洲是一个广泛的概念,中欧关系也是一个广泛的概念。对意大利来说,作为欧盟的一员,中欧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对意大利很重要,但我们也不应忽视双边关系▼◁。中国与欧洲国家之间的双边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关系。
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,世界上各地都存在着冲突,紧张态势不断加剧,全球不稳定也在上升,更需要在中国和欧洲之间加强建设性的对话。塞尔维亚非常愿意推动这样的对话,不仅仅在贸易和基础设施及投资领域●○◁,同时在能源韧性、产业链稳定性和安全方面也非常愿意推动对线周年●☆,对推动各领域合作的提升带来了绝佳的机会,虽然中欧在治理模式方面存在着不同,但基本上所有的领域关系都在蓬勃的发展,中欧之间稳定的关系对于双方还有全世界都有好处◇▷◁。
其次,近年来中欧间在彼此认知上也存在误解□,疫情阻断了中欧之间的面对面交流▼,这也是中欧关系近年来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。现在中欧已经重新开始务实合作,恢复对话,第一是战略对话,第二是经济和贸易合作,再比如说学生交流,还有加强行业对话,把“系统性的竞争对手●●▲”这个定义改变为系统性的相互学习等等,特别是在工业产业政策方面的对话●○,有助于避免误解和误读◇◁。重要的是▲,我们所有方面的交流至少要回到疫情前的水平。
塞尔维亚有独特的地缘战略位置,一直推动平衡的外交政策◁、军事上的中立□○,也推动和平稳定以及互利互惠的合作。塞尔维亚既推动与欧盟的一体化◇◁▷,也非常重视与中国的传统友谊,致力于推动塞中命运共同体建设。
7月4日上午▼◁◇,在第十三届世界和平论坛的◇□▲“中欧关系☆☆▼:探索合作新路径○”的小组讨论上□☆□,参会嘉宾围绕中欧建交50周年这一关键时间点▼□,就中欧关系的现状◁○、挑战与机遇展开讨论。
世界现在面临着全球化更大的挑战。一方面是因为个别国家采取了单边主义行动,另一方面也是我们面临了一个脆弱的、不平衡的系统◁○▲,比如一场地震、一场海啸☆□▼、一场疫情,或者一个国家的总统选举□,或者某一个生产体系的崩溃,就会影响各个国家。挪威愿意跟中国和欧洲的其他伙伴一起努力,让全球化朝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☆,挪威仍然相信国际贸易体系,也相信一个包容的全球化经济对世界各国都有好处。
这种双重性并不矛盾,塞欧关系和塞中关系并不排斥。加入欧盟是我们的战略目标,也是理性的选择,塞尔维亚非常重视与欧盟成员国的关系,而且与欧盟以及欧盟成员国在各个领域都有合作▷□◁。塞中战略伙伴关系是基于相互支持的▲,在双边关系的各个领域都发展得非常好,包括基础设施◇●▼、经济▼▷、科技☆、文化、教育、高新技术以及创新等等。中国企业在塞尔维亚的汽车、钢铁□▼○、矿山业的投资带来了3.2万个就业机会○○●,同时这也改变了塞尔维亚这些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发展趋势。
博尼法斯:2019年以后☆,国际社会发生了巨变,比如俄乌冲突、新一轮巴以冲突、特朗普再次当选等,这些都影响了中欧关系▲●。
欧洲最大的困难和挑战其实就是欧洲自身▷。欧洲需要推动自身的改革和变化,提升自己经济的科技竞争力◁●◁,走自强自立的道路。欧洲不愿意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,但也不应该“打中国牌”。中欧关系应该有内在的动力和逻辑□,不应受第三方影响,更不应受制于第三方●。欧洲如果对世界的变化没有一个清醒的认知,没有一个坚定的决心,没有一个明确的战略和措施,▲“战略自主”就是纸上谈兵。
在外交关系中,1995年欧盟制定了欧中长期关系文件◁,2003年欧中确定将双边关系提升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,这些都是多年的战略性合作的基础成果。必须意识到◇◁,中欧建设性接触已经过去了。2019年,欧盟将中国定义为“伙伴、竞争者、制度性对手”,这其实是在描述现状,而不是提出全面的对华政策。目前的挑战就是欧盟如何定义一个在未来几年连贯一致的对华政策,要找到一个新的共识,找到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的新方向□●。
中欧在经济上确实存在竞争。中国加入WTO时是一个中等国家▼●,但现在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,2023年中法贸易额接近800亿美元,这表明中法贸易关系非常重要。欧洲认为中欧之间的竞争必须是公平的,我们必须要在世贸组织的规则下应对这些分歧,要加强政治领域的合作。
对挪威来说◁●,中国是越来越重要的伙伴,比如在气候领域▷,挪中有很多交流;很多挪威公司的经济活动也跟中国相关▼◇;在和平和其他领域,中国增加了对世界事务的参与●。这也是挪威首相去年9月访问中国时传递的信息○,挪威想要、需要也不得不与中国合作。同时◁▷●,挪威也非常愿意与中国共同推动维护安全和管理风险的努力。当然,各国在重要的问题上有各自的看法,包括怎样治理国家☆◇●、人民应享受怎样的自由等等◇☆,但我们有共同的利益,而且这种共同利益非常广泛●。
史明德◇▲☆:50年来无论是中国、欧洲还是中欧关系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●。中欧关系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○◁▼,中欧已经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◇▼▲,形成了“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”利益格局的新变化▼◁。50年中欧关系发展最宝贵的经验就是相互尊重▼、求同存异、合作共赢,在当前形势下中欧关系既面临难得的机遇,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,何去何从,既取决于中方☆○▼,也取决于欧洲方面。
2019年欧盟委员会将中欧关系定义为“伙伴、竞争者和系统性对手◁”,中欧之间当然有合作也有竞争,但“系统性对手◇☆”这个说法是有敌意的。中国有需要改变的地方◇▷,欧洲也是如此,但双方应该承认不会改变彼此的政治体制,如果没有哪个中国人想改变欧洲的体制,那欧洲也不应该试图改变中国的体制☆○。